“异宠”不可随意宠
![]() |
蜜袋鼯(网络图)。 |
生活面面观
■王晶玥
灵活多动的花枝鼠在饲养者肩头蹿来蹿去、会“飞”的蜜袋鼯从柜子顶部滑到店主手掌心、恒温造景箱里鬃狮蜥慵懒地伸出一只爪子向前迈……
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变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推动,不少家庭开始尝试饲养“异宠”。所谓“异宠”,是指有别于猫、狗、观赏鱼等的小众宠物品类,爬行动物、小型哺乳类动物、昆虫等均可含括在内。饲养“异宠”缘何流行?潮流背后又有哪些风险?
“感觉养起来很有意思”
走进北京朝阳某花鸟鱼虫市场,多种“异宠”渐次映入眼帘:原产自南美洲、动漫《龙猫》原型的龙猫,长相酷似毛绒玩具的垂耳兔,会“飞”、会趴肩头的蜜袋鼯,花色各异的金丝熊、“侏儒”及“公婆”等品类仓鼠,不同品种和花色的蛇……
笔者在一家狐獴专卖店看到许多人围坐聊天。据介绍,他们都是北京的狐獴同好,大家通过网络结识,周末到店里交流饲养经验。“以前养的人很少,现在慢慢多了起来,顾客群主要是对新奇小动物充满好奇与探索欲的年轻人。”店家说。
在社交媒体,这些“神奇动物”同样受追捧,分享养宠攻略和“盘玩”秘籍的博主比比皆是。截至去年底,中国有约1707万人饲养“异宠”,市场规模近百亿元。
“异宠”因何流行?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当前对宠物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宠物的陪伴,而是寻求更具个性化和新鲜感的小宠“异宠”。“感觉养起来很有意思”“养这种宠物很另类很酷”是入圈者的主要初衷。
此外,社交媒体也为更多用户了解并接受“异宠”打开一扇窗。家住北京的李莹告诉笔者,她的女儿就是刷到小红书帖子后萌生了养仓鼠的念头,“我本来害怕老鼠仓鼠这类动物,后来跟孩子一块儿看帖子多了,也开始觉得这小家伙儿可爱了。”李莹说,“今年过年我们一家人又到市场上买了两只。”
饲养需下大功夫
一些“异宠”人类驯化、人工繁育时间短,仍保留一定的野外生存习性,相较于猫、狗,更需要独立、模拟自然的生存空间,因此饲养者要在食料、造景、温湿度等方面下大功夫,以模拟野外栖息环境,保证“异宠”健康成长。
伴随“异宠”饲养者增多,许多“异宠”用品迎来销售热潮。天猫数据显示,去年“6·18”期间,鸟窝、鸟喂食器等鸟品类同比超50%;水族造景设备/装饰同比超20%。京东方面,仓鼠笼成交金额同比超379%。
有人喜欢“异宠”将其带回家,有人喜欢却不方便养,如何满足需求?如今,各类“异宠”主题店、咖啡厅为后者提供了便利。
95后安山去年在广东省广州市开了一家水豚和狐獴体验店。“平均每天30个顾客。节假日人多一些,最多能到100人。”安山说。和猫咖、狗咖类似,体验店按人头收费,还提供付费喂食服务。由于水豚和狐獴对生存环境限制较多,很多家庭不具备豢养条件,因此安山的撸宠店受到不少好评。
在上海黄浦,崔德骏的“神出鬼默互动撸宠店”在今年春节期间迎来大量客流。他介绍,很少有人能经常接触爬行动物,撸宠店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与各类爬行动物互动的安全环境。同时,他还向顾客科普爬宠知识,“涨了很多知识”“孩子收获很大”“没想到爬行动物有这样的习性”……不少顾客在大众点评等APP上留言。
“异宠”市场亟待规范治理
养“异宠”新奇时髦,然而作为一种新兴养宠模式,“异宠”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治理。
前不久,小红书上一名博主称,看完《哪吒之魔童闹海》对土拨鼠很“上头”,于是网购了一只。谁知到手后发现土拨鼠身上有多处伤口和蜱虫,怀疑商家直接从野外抓了一只寄过来,便将此事发至网上。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只土拨鼠并非可家养的黑尾土拨鼠,且是鼠疫杆菌的重要宿主,博主生活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如果它身上携带病菌,很可能给当地市民带来伤害。
当猎奇感过去,饲养“异宠”的现实问题接踵而至。一些消费者图一时新鲜冲动消费,饲养后又因成本高、费精力、“异宠”患病等缘由弃养。笔者在社交媒体搜索“弃养”一词发现,很多网友都在垃圾站或花园里发现过如非洲迷你刺猬(可家养的宠物刺猬)、仓鼠等被丢弃的“异宠”。
一名“异宠”医生曾坦言,目前全国“异宠”医疗资源稀缺,难以满足需求,很多地方没有专业的“异宠”医疗机构。“异宠”本身代谢速度是人类的四五倍,这就意味着患病“异宠”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或被遗弃的风险大大增加。
事实上,饲养“异宠”不仅关乎个人爱好,更关乎生态、生物、卫生等公共安全。统计显示,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已达660种,一些“异宠”非法入境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之一。
我国刑法以及生物安全法等针对引进、放生外来物种的各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业内人士提醒,“异宠”饲养者要注意相关法律法规,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其中公约附录中的3万多种动植物均禁运、禁售。
专家建议,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异宠”定义、管理范围和监管职责。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全社会对“异宠”的科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