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快乐吗?
解码青少年春季“心理感冒”
![]() |
记者沈佳慧报道 生物钟紊乱引起的激素震荡,过敏反应催生的情绪低潮,学业压力叠加的适应焦虑,多重变量正悄然扰动花季少年的心灵晴雨表。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振林表示,目前在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仅仅限于亲子关系、学习压力等一般心理问题,还有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甚至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
春天为何成为“情绪高危期”?
眼下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却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隐形高发期”。“春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期,尤其是对于学业压力大的学生。”刘振林表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尽管SAD通常与冬季相关,但春季也可能引发情绪波动。
“引起学生情绪波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气候因素,春季气温变化幅度大,突发的回暖与高温,都会引起体内激素震荡,诱发情绪冲动;比如过敏因素,随着春季气温变化,人体屏障功能受到影响。除了常见的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皮肤瘙痒、哮喘都是过敏的症状。免疫反应造成的长期不适会导致注意力下降和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等等。”
刘振林强调,其实,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长期积累的心理隐患。许多家庭只关注到春季的情绪“井喷”,却忽视了井喷前长达数月的“地壳运动”。比如长期存在的学业高压、社交回避、家庭沟通断层,或是未被识别的创伤性记忆,这些“慢性压力源”就像不断蓄力的弹簧。当遭遇季节变化、考试节点或人际冲突等“最后一根稻草”时,就可能演变成自伤、厌学等危机事件。
“我身上永远洗不干净”
在刘振林的咨询室里,小轩(化名)原本是个从小成绩名列前茅的男孩,在初三开学两个月后,他经常有一些自残的行为,当被父母带到咨询室治疗时,他反复念叨着:“我总感觉我身上有粪便,同学都嫌弃我,我身上永远都洗不干净!”
“第一次见面时,他戴着手套,每隔5分钟就用酒精湿巾擦拭双手。”刘振林分析,“小轩是个天性敏感的孩子,由于得了鼻炎,时常被同学嫌弃、排挤,再加上父母的情绪不稳定,让孩子长期压抑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自此开始感觉身上总有粪便没清理干净的强迫思维。这是一种典型的代偿机制——当情绪一直被压抑和隔离,潜意识会用意象的方式表达压制的情绪。”
在刘振林接触的青少年案例中,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三个共性特征:灾难化思维(将微小失误等同于人生失败,如“考不上重点高中人生就完了”)、病态反刍(对过往错误进行反复“心理重播”)、污名化认知(用极端负面符号定义自我,如小轩的“粪便”隐喻)。“这类青少年的大脑长期处于高皮质醇状态。当杏仁核不断发出危险信号,前额叶的理性调控功能就会逐渐受损,最终引发强迫行为或解离症状。”刘振林解释道。
构建青少年春季心理防护网
抑郁焦虑不等于“软弱”或“矫情”,而是生理、社会与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警惕青少年的“春季心理感冒”,家长和老师需及时关注和干预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刘振林建议:
时刻留意孩子的日常细微变化。关注孩子的情绪起伏,及时捕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信号。
耐心倾听。每天倾听一刻钟,对孩子的想法抱有开放的心态,不做过多评价和指责,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这样能避免长时间的负面情绪积累。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平等沟通。家长需创造轻松的沟通氛围,与孩子平等对话。表达时注意以平等、尊重的语气,避免说教。多用“我觉得……”,少用“你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孩子更愿意接受建议。
营造家庭良好氛围。多给孩子私人的空间和隐私,周末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帮助他们减轻焦虑、调解情绪。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心理天气预报员’,学校要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刘振林说,“春季的危机其实蕴含着成长的契机。通过家校联动、科学干预,我们不仅能帮助孩子平安度过这个敏感期,更能培养他们终身受益的情绪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