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劳动者

二十载辛勤耕耘只为牡丹南下争春

“花医”傅强把北国天香种进江南烟雨

牡丹大师傅强正在养护牡丹。

  记者沈佳慧 通讯员周碧辉、胡力报道 清晨6点,杭州六和塔的飞檐还隐在薄雾里,牡丹园里已传出窸窣的脚步声。钱江管理处园林养护中心主任、傅强牡丹芍药栽培养护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傅强蹲在一株“洛阳红”旁,手掌悬在叶片上方,好像一个老中医在号脉。“叶片发涩了,得再补一次肥。”他自言自语,顺手熟练地翻动土壤——这样的动作,他重复了近20年。南方的梅雨季总是缠绵,雨水很多,也让北方的牡丹“水土不服”。但傅强硬是在这片烟雨朦胧中,种出了一片铿锵傲骨。

  从三年看盆到满园春色

  “在杭州种牡丹,一年看花,两年看叶,三年看盆。”这句顺口溜曾让无数江南牡丹种植者破防。最开始的时候,园内的牡丹成活率不足40%,有人劝傅强放弃:“牡丹是北方的花,何必强求?”他偏不信邪:“花和人一样,总能适应环境。”

  凭着一股倔劲,傅强带领团队如同沙中淘金一般,从200多个品种中层层筛选出近百个“抗逆战士”进行培育,就此开启了一场横跨生态适应、性状改良的“植物引种驯化实验”。

  近20年的钻研与实践,让傅强练就了一手令人称奇的 “花诊”绝活。他只需观察叶片的卷曲程度,便能知晓根系的生长状况;根据花瓣的舒展速度,便能提前预判花期的长短。针对梅雨季的灰霉病、根腐病等,他采取栽种前土壤消毒、植株杀菌,种植后灌根杀菌,展叶后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控。目前,六和塔地栽牡丹面积约3000平方米,成活率从40%跃升至85%。

  把牡丹当国宝养

  牡丹不会说话,但每一片叶子都是它的“日记”。傅强从“凭经验种花”转向“用科学养花”,在常人看来的习以为常,在他眼里是牡丹用植物语言写的求救信号。每一株牡丹的档案,都清晰地记在他的脑子里。

  技术狂人的另一面,是近乎偏执的“笨功夫”。为攻克紫斑牡丹的驯化难题,他曾连续3个月蹲守苗圃,寻找地域差所涉及的养护难点,调整养护技术,填补了杭州地区无西北牡丹种源的空白,让娇贵的紫斑牡丹也能在“异乡”扎根。

  日积月累,他的手开始长满老茧。翻土、修剪、嫁接……他一直亲手操作关键步骤。连徒弟都打趣他,“师父这是把牡丹当国宝养啊!”

  千年牡丹绽放于市井烟火

  在傅强看来,牡丹不该锁在皇家园林里,而更应该走入市井巷陌。牡丹不仅仅是一种花,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千百年来它的内涵早已超越植物本身。

  从2018年开始,六和塔连续举办“跟着大师赏牡丹”活动。傅强带领工作室成员给广大牡丹爱好者解疑答惑,热情讲解如何鉴赏牡丹、杭州地区牡丹栽培养护的注意事项等。此刻的他不像专家,倒像街头巷尾的热情花匠。

  “我一个人能种多少花?得让更多人爱上牡丹。”在傅强的工作室里,现有7名高学历、高职称的成员,具有丰富的牡丹种植与养护经验,并多次举办牡丹栽培与养护知识讲座,受到同行、市民的关注与参与,进一步推广普及牡丹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六和塔牡丹的影响力。

  在今年的六和塔牡丹展上,一位母亲正教孩子辨认牡丹品种;在江边,一位老人站在牡丹前写生;在百年牡丹“香玉”前,年轻情侣正在拍照……看着自己种植的牡丹引来无数游客打卡,傅强欣慰地说:“你看,牡丹不再是什么‘国色天香’,它就在我们生活中。”


浙江工人日报 劳动者 00002 二十载辛勤耕耘只为牡丹南下争春 2025-04-22 浙江工人日报2025-04-220000200010 2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