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夜校沦为割韭菜的代名词
新闻链接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近年来,全国多地夜校凭借超低的价格、丰富的课程,成为不少职工利用“夜”余时间为自己“充电”的不二选择。
夜校火爆的同时,也衍生出课程收费乱、内容质量不高等乱象。比如,一些夜校用低价引流之后,实际上课程质量堪忧;甚至还有的机构只是招生中介,根本不做培训,学员报课后发现问题,却又维权困难。
01
张立美:
夜校不能不务正“夜”
夜校是成人短期培训典型,随着其兴起,吸引大量青年人报名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夜校收费低、课程种类多,充分满足了当下那些想要多学一门“手艺”的年轻人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还丰富了年轻人的业余生活,缓解了工作压力,拓展了兴趣爱好,扩大了朋友圈。
但是,一些受到职工群众追捧的夜校却偏离美好的初心,越来越不务正“夜”:服务严重缩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空洞、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的夜校与机构合作,只是充当引流工具的招生中介等。毫无疑问,夜校出现这些乱象,直接严重损害了学员的切身利益,践踏了广大职工群众对夜校的信任,浪费了夜校的教育资源,客观上还抹黑了夜校这一原本充满正能量的全新学习形式。长此以往,好事将会变成坏事,夜校恐将沦为不良商家割韭菜的代名词。
夜校野蛮生长,乱象丛生,归根结底是监管滞后,特别是非官方组织的“野生夜校”缺乏正规、正向发展的监管机制,才给了“野生夜校”经营者可乘之机。夜校不是“野校”,不能不务正“夜”。让夜校回归初心,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加油站”,成为年轻人信任的学习平台,为他们“搭台赋能”,关键是监管规范需要及时跟进。
首先要持续做大做强资源盘子,满足更多年轻人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这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形成合力,盘活公共文化、教育资源,强化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增加资源供给,丰富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等,不仅让更多职工群众可以进入夜校学习,还要让大家在夜校真的能学到东西。
其次是要立规矩、定标准。这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监管制度,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理顺监管机制,明确监管部门,严格准入门槛,清晰收费标准,畅通维权渠道,促进“野生夜校”规范发展。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野生夜校”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查夜校的办学资质、师资条件、教学场地等,以及出台黑白名单制度,方便职工群众选择正规夜校,尤其是对涉嫌虚假宣传、侵犯学员权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严惩,绝不姑息,让“野生夜校”背后的牟利者付出沉重代价。
总而言之,夜校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学习平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决不能放任夜校不务正“夜”,决不允许少数不良商家的逐利行为毁了夜校这一充满希望的学习载体,莫让好事变成坏事。
02
余明辉:
谨防“假夜校”伤了求知热情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夜校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扫盲。如今,这个带有年代感的名字正成为职工群众间的流行词,为他们提供了精进工作技能、丰富业余生活、开拓副业的新选择。
然而,当“夜校热”这股清流逐渐汇聚成潮时,一些商业机构也瞅准了这块“肥肉”,打着夜校的旗号,干起了坑蒙拐骗的勾当。例如,有的机构以低价为幌子招揽学员,课程内容却粗制滥造,师资质量也参差不齐;再如,有的“夜校”实为中介,挂羊头卖狗肉,干起了转卖学员信息的勾当……这些“假夜校”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伤害了年轻人业余充电的热情。而且,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害怕被骗而对夜校望而却步时,那些真正用心办夜校的机构也会因此受到牵连,这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压缩“假夜校”的生存空间,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明确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审批机制,对违规办学行为零容忍,坚决打击“无证经营”和虚假宣传。同时,应建立夜校黑白名单制度,对违规机构及时进行公示。
如今,年轻人通常会在各类网络平台搜索夜校机构,这意味着平台方也需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入驻夜校的资质审核,对用户举报及时作出反应,屏蔽或下架违规机构。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炼就“火眼金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报名前,应充分了解办学资质、课程设置、师资背景、退费政策等内容,通过正规渠道报名缴费。
当然,“假夜校”出现的根源是有利可图,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时下高质量公益夜校供给的不足。因此,在规范营利性夜校的同时,要加强公益性夜校的供给,发挥基层共青团、工会等组织的牵头作用,整合公共图书馆、艺术馆等单位的文化教育资源,推出性价比更高的夜校课程。
“夜校热”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体现着职工群众的求知热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夜校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不能让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更不能让“假夜校”寒了广大求学者的心。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广大职工群众上夜校提供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让大家的学习热情都能得到最真诚的回应,让“夜校热”持续升温,照亮更多人的梦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