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门诊数量激增50%!
请收好这份心理自救指南
记者沈佳慧报道 在“内卷焦虑”“35岁危机”成为高频词的当下,职场人的心理健康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近日,记者采访了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陶明,解析高压职场下的心理困境与破局之道。
高压行业成“重灾区”
春季温度、湿度、气压变化大,人们更容易出现心理或情绪的问题。根据浙江省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数据显示,春季门诊数量激增50%。其中,互联网、金融、教育等行业的职工尤为突出。
陶明近期接诊了一位某互联网企业高管陈先生,由于竞争压力大,公司又面临着降薪和裁员的情况,这使得他近几个月来频繁出现失眠头痛、心慌胸闷等症状,情绪也变得极为低落。经诊断,陈先生患上了中度焦虑症。
无独有偶。大学老师王女士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管理、工作强度,再加上自己经验不足导致绩效考核不理想,这使得她每天都焦虑不安,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前来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职场压力’正演变为普遍的职场生态问题。”陶明说。
警惕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长期高压如何摧毁健康?陶明解释,皮质醇持续超标会抑制免疫系统,使感冒、胃炎等疾病发生率提高3倍以上。更值得警惕的是“心理问题躯体化”:23%的头痛、背痛患者无器质性病变,实为压力通过迷走神经引发的躯体反应。
职场人如何判断自己的压力是否“超标”呢?陶明给出了专业的判断标准:如果出现持续失眠或情绪低落超过2周,工作效率大幅下降,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同时伴有头痛、心慌、胸闷、恶心等生理症状,就需要高度警惕了,这很可能是压力已经超出了身体和心理的承受范围。
这些预警信号是身体和心理在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提醒我们需要及时调整状态。如果忽视这些信号,继续在高压环境下硬撑,很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建议建立“压力熔断机制”
面对职场心理问题,陶明建议职工建立“压力熔断机制”:
合理时间管理。学会运用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如番茄工作法、四象限法则等,明确工作的优先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加班。
定期运动锻炼。运动是释放压力的有效方式,它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快乐激素,改善情绪状态。
学习认知行为技巧。调整思维方式是应对压力的关键。一方面要建立积极的信念,学会给自己鼓励和信心,面对困难时看到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要学会拆解任务,将复杂的任务细化为具体的小目标,逐步完成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陶明特别强调:“压力管理不是消灭压力,而是建立可持续的压力转化机制。当职场人能把60%的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20%通过健康渠道释放,保留20%作为危机预警,就达到了理想的心理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