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地铁“钢轨医生”游奕杰
守护城市交通“大动脉”
![]() |
游奕杰在轨道边作业。 |
![]() |
扫码观看视频 |
记者寿慧桢摄影报道 晚上11:36,城市褪去喧嚣,杭州地铁1号线定安路站的最后一班地铁呼啸着驶离。此时,车站外的闸门也缓缓降下,忙碌了一天的车站瞬间变得安静。在候车区间,杭州杭港地铁有限公司(以下称“杭港地铁”)轨道维修技术员游奕杰的工作才刚开始。
1999年出生的游奕杰于2019年入职杭港地铁后,一直从事轨道维修技术工作。6年来,只有等地铁1号线的列车“归巢”,他才能进入隧道作业。1号线车站数量最多、开通时间最早,作为贯穿杭城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它每天都要输送数万名乘客出行。当被问及坚持在深夜从事线路巡视、道岔检修、轨道检查等“体检”项目的动力,游奕杰说:“你知道吗?我们每修正1毫米误差,就能让早高峰车厢里的乘客们少一次颠簸。”
换工作服、穿作业鞋、清点作业工具、核对作业流程……在下隧道前,游奕杰和两名同事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其中,清点工具这项工作最为复杂。“平时,我们要烂熟于心的作业工具有上百类,算上不同型号的话有近千种。”游奕杰边介绍边清点着当天清单上的30余项作业工具,“这次接到的任务是更换钢轨。列车车轮与钢轨发生磨耗,查到有裂缝或者磨损的钢轨,必须在次日开班前的短短数小时内完成更换。”
00:45,电调室发出地铁接触网断电信号,游奕杰的工作手机同时也收到总部行调信息:施工已批准请点,请开始施工。3人小组每人提着20多公斤重的工具包,下到1米多深的轨道层。
“今天施工更换钢轨长度为18.35米,在切割作业时误差区间必须控制在1毫米内。”说话间,火花瀑布般从游奕杰手间“倾泻”,将隧道映照成白昼。不到两分钟,旧钢轨端头应声而断。看起来冰冷坚硬的钢轨,在他手上变得十分“听话”,他和同事合力将钢轨平移到轨枕上。随着接头处的焊火点燃,钢轨温度飙升至1000℃以上。“盛夏时节才是真正的‘烤’验,除了热还会呼吸困难。”游奕杰调整着防护面罩说道,隧道内不通风就像蒸锅,作业的热浪会让空气急速升温。3分钟后,新旧轨头融为一体,焊轨完成。经过强热炙烤的轨头还没有完全冷却,打磨等机器依次上阵……
凌晨1点半,人进入最犯困的时间段,记者感觉眼皮“打架”、大脑缺氧。但游奕杰和同事们依然干劲十足,持续在施工区间来回穿梭,严控施工进度和质量,“我们早已习惯这样的生物钟。”
这是游奕杰经历的1000余个“深夜手术”之一,但并不是最大型的“手术”。2024年底,他所在的工班组挑战定安路—龙翔桥站450米长轨更换工程。经历了4个夜晚的奋战后,更换钢轨长度1900米,相当于76根标准轨,均实现安全正点。
凌晨4点,换轨作业全部完成,游奕杰走在道床上,发出细碎的咔嚓声。这个考出一级建造师的“钢轨医生”,正用轨距尺给刚焊接的轨道做“术后复查”。“必须确保几何尺寸的变化率不超千分之一,每颗弹条精准落位,一毫米的误差也会对列车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安全性造成影响。”游奕杰坚定地说。
清晨6点,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钱塘江面,游奕杰习惯性地拿起相机,对准那跃动的金线。那一刻,不仅定格了日出美景,更见证了他对这份职业无尽的热爱与坚守。业余时,热爱摄影的他习惯将镜头里的画面分享到朋友圈:“新的一天,愿所有人的出行都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