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科技赋能见证服务升级
我省第1亿张二代身份证“出炉”
本报讯 记者胡翀报道 昨日上午,随着制证数据智控屏上的数字跳转为“100,000,000”时,省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制作中心响起热烈掌声。杭州西湖区韦女士成为全省第1亿位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持有者。
“太惊喜了!”韦女士得知喜讯后感慨万千,“过去用证少,大多数时候,身份证都被妥善保管起来,怕丢失。现在几乎涉及所有生活场景,没有它寸步难行。”这份个人记忆恰与浙江身份证制证发展史同频共振。
数据显示,二代证换发以来20年间,我省制发的1亿张二代证包含首次申领1372.25万张、证件换领6120.33万张、丢失补领2507.42万张,其中本省籍9185.97万张、外省籍814.03万张。当前正值20年期换证高峰,今年预计制证量将突破800万张。
“第一代身份证全靠手工翻拍印刷。”证件制作科科长李玲霞介绍,当时中心仅有2套老式冲纸、冲片机,每张身份证都需要员工逐张翻拍、逐张印刷,第一代身份证制证前辈用双手开创了浙江身份证制作的先河。2017年关键转折点到来——中心制证流程信息管理系统成功上线,实现六道工序间的无纸化网络传输;2018年初,中心引进智能物流机器人,成功实现制证车间物流自动流转。有了科技发展的助力和智能化设备的加持,制证周期从60天压缩至10个工作日。
2020年,浙江在全国首创(目前也是唯一)身份证制发“一条龙”服务,即群众到全省公安各窗口申请办证后,中心制证后统一免费快递至群众指定地点(省内外均可),年均快递证件400余万件。李玲霞算了一笔账:此举累计减少群众跑腿2540万次,节省快递支出近3亿元(按11.5元/件标准)。
面对持续增长的办证需求,中心正加速开发全流程追溯系统。“从窗口受理到快递签收,每个环节都将可视化。”李玲霞透露,中心正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让科技红利持续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