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里的“啄木鸟医生”
检查锤就是他们的“听诊器”
记者羊荣江 通讯员李宁宁、梁昊东报道 凌晨,万籁俱寂。台州S1线隧道里传来一阵有节奏的敲击声,闻声寻去,原来是台州S1线房建结构检修员们正在检修,他们像一群“啄木鸟医生”,提着检查锤敲击隧道,为隧道“听诊把脉”。
乍暖还寒,这几日凌晨的台州异常寒冷。检修员包威和工友们一踏入隧道,寒冷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要将一切冻结。手中昏暗的灯光在长长的隧道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只能勉强勾勒出周围的轮廓。他们搓了搓冻得发红的双手,拿起检查锤,沿着搭建的脚手架梯车,爬上将近6米高的平台,将身体尽量贴近隧道壁,开始了山岭隧道结构检查工作。
检查隧道空洞,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由于隧道混凝土色差、裂纹、渗漏水等问题非常细小,有些更是隐藏在衬砌内部,肉眼无法查看,只能通过检查锤敲击确认,“敲击声音清脆,发出‘当、当、当’的声音说明衬砌混凝土比较密实,如果敲击声音沉闷出现‘咚、咚、咚’的声音,说明衬砌混凝土存在空洞。”有着4年隧道检查经验的黄金国说道,“检查锤就是我们的‘听诊器’。”
听声辨隐患的技术,除了需要系统地培训学习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包威就是跟着师傅实践了空鼓敲击后,才初步掌握了判断空洞的方法。检查衬砌掉块、裂纹、渗漏水、露筋、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蜂窝麻面、混凝土夹带杂物等等,更是需要他进一步实践积累经验。
长长的检查锤,就像啄木鸟坚硬的喙,在隧道岩壁上一处不落地敲击着。每一次敲击,都伴随着清脆的声响,这声音在寂静的隧道里回荡,仿佛是他们与隧道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他们侧耳倾听着敲击的回声,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听觉,分辨着隧道衬砌是否存在空洞、空响、厚度不足问题。
隧道敲击检查作业辛苦、枯燥,一座山岭隧道短的300米,长的2公里,需要2名房建结构检修员用检查锤一寸一寸地敲击,一次作业4小时,敲击声无数。从午夜12点到凌晨三四点,他们都在不停地挥锤、落锤,听声、判断,不敢有一丝马虎大意,一次作业下来,手臂累得酸麻疼痛。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裂缝,都可能在日积月累中发展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黑暗的隧道里,包威和工友赵永峰专注地进行着作业,每一次敲击,都是对安全的承诺;每一次倾听,都是对隐患的排查。黑暗的凌晨、灰暗的灯光下,台州S1线“啄木鸟”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守护着市民安全出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