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减肥训练营趁“体重管理”热度添乱
■唐传艳
减肥训练营早就出现且一直存在,但在“体重管理”被持续热议的当前,一些人更是嗅到了“暴利”的商机,这是目前减肥训练营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一间改造的仓库、几名兼职教练、几台二手器械,就能包装成“专业封闭训练营”。投入不大,收费还很贵,更让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并且,机构瞄准部分减肥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将签约减重包装成“花钱必瘦”,甚至刻意制造“不瘦即失败”的恐慌感。在部分减肥训练营里,减肥变成一门贩卖焦虑的生意,体重管理成为大把捞钱的幌子。
从细节上看,减肥训练营的惯用套路,是将成本压缩到极致,却把风险转嫁给学员。为了吸引客源,他们用PS对比照、虚假课程表、话术剧本等方式打造“成功案例”。为了规避责任,合同中往往会设置“最终解释权归机构”“未达标不退费”等陷阱。为了压低成本,教练招聘不限资质、饮食采购专挑临期食材、急救设备能省则省。至于学员发烧仍被要求坚持训练,学员受伤也只是敷衍处理等,目的只为避免“掉课退费”。
部分减肥训练营的这些乱象不仅损害了减肥者的财产权益,更直接威胁到他们的人身安全。学员在高强度训练中受伤、因饮食不当引发健康问题的事件屡见不鲜,而营地的偏远和医疗资源的匮乏让风险成倍放大。此外,部分训练营宣扬“以瘦为美”的极端价值观,加剧社会身材焦虑,这与“体重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
治理减肥训练营乱象,首先要完善行业标准,明确训练营的场地、教练资质、急救配置等硬性要求,设立准入门槛。此外,应加强合同监管,禁止“最终解释权归机构”等霸王条款。在日常监管方面,要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对虚假宣传、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重拳整治。还需通过宣传引导,让公众理性看待减肥,认清快速减肥背后的风险,从需求端压缩类似减肥训练营的生存空间。
体重管理的形势大好、未来可期,但要谨防减肥训练营趁热添乱。“体重管理年”的推进,体现了社会对全民健康的重视,但体重管理的发展需要通过规则和监管来护航。唯有将野蛮生长的训练营纳入监管的重点名单,通过体重管理门诊的优质服务满足民众的需求,才能避免减肥训练营趁热添乱,通过魔鬼训练等方式危害民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