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文化宫

清明是首诗

  ○聂熙恩

  清明是首律诗,平仄有序,对仗工整,每一联都藏着独特的意韵,串联起自然的灵动、先人的追思、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哲思,在岁月里低吟浅唱,延续着千年来的情感脉络。

  首联,是自然的清新灵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清明时分,阳光暖煦,毫不吝啬地倾洒在大地上,山峦好似被精心描绘,轮廓越发分明,河水波光粼粼,闪烁着碎金般的光芒。原野间,绿草如茵,鲜嫩的草尖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日光下折射出五彩的光。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这儿一丛火红,那儿一簇湛蓝,像大地随意打翻的调色盘。油菜花田如同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涌起层层花浪,馥郁的芬芳引得蜜蜂、蝴蝶在花丛中忙碌穿梭。柳树垂下细长的枝条,新叶嫩绿欲滴,如丝绦随风轻舞,与清澈的溪水相映成趣,谱写出春日的和谐乐章。在这生机盎然的时节,大自然以它最绚烂的姿态,为清明铺陈出充满活力的背景,每一处景致都是诗中的妙笔,让人不禁沉醉于这蓬勃的春光里,感悟生命的蓬勃力量。

  颔联,是对先人的深切缅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雨,似思念的丝线,缠缠绵绵,淅淅沥沥地落下,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哀伤之中。人们怀揣着沉重而虔诚的心,踏上归乡之路,走向那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土地。在祖先的墓前,献上素雅的鲜花,摆上精心准备的祭品。墓碑上的名字,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也铭记着亲情的延续。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却来时的路,不能忘记先辈们用汗水与心血为我们奠定的根基。

  颈联,是文化的代代传承。清明的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如同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紧密相连。踏青,让人们走进自然,感受春风的轻抚,聆听鸟儿的欢歌,领悟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春日的暖阳下,人们漫步于山间小径,欣赏漫山遍野的繁花,呼吸清新的空气,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放风筝,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烦恼与病痛随着风筝放飞天际,让希望与梦想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天空中舞动,成为春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插柳,这一古老的习俗,蕴含着驱邪祈福的美好寓意,嫩绿的柳枝插在门楣之上,为家宅增添了生机与祥和,传递着人们对幸福安康的期盼。这些习俗,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它们在清明的滋养下不断传承,让我们在文化的熏陶中找到归属感,坚定地走向未来。

  尾联,是生活的深刻哲思。在这清明时节,我们既能看到生命的蓬勃生长,又能直面生命的消逝与终结,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先辈们的离去,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珍惜与亲人相伴的时光,珍惜每一个平凡而美好的日子。生命如同春日里盛开的繁花,虽绚烂却短暂,我们应在有限的时光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追寻生命的意义。清明,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让我们在追思中汲取力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让生命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


浙江工人日报 文化宫 00003 清明是首诗 2025-04-04 浙江工人日报2025-04-040000300024 2 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